大肠的背俞穴。
大肠是指人体消化器官的后半部分,从盲肠至肛门的一段,为六腑之一,司传导,主变化,体之俞,腑之应也。俞,脏腑精气深聚于背腰部的穴位。该穴通往体内的大肠,可以治疗大肠的有关疾病。
本穴内应大肠之腑,为大肠经气转输于腰部之处,并为治疗大肠经疾病的重要穴位,故名大肠俞。
在脊柱区,第4腰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
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→竖脊肌。浅层有第4、5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及伴行的动、静脉。深层有第4、5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有关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
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,旁开1.5寸处即是。
本穴能调肠理气。善治腰脊酸痛,腹胀,肠鸣,泄泻,便秘,下肢痿痹,腰腿痛。现多用于骶髂关节炎、坐骨神经痛、阑尾炎、肠出血、脚气等。
用拇指按揉大肠俞次,每天坚持,能治疗腹痛、肠鸣、泄泻、便秘等疾病。
用艾条温和灸5~20分钟,每天1次,可用于治疗泄泻、腰背酸冷等。
用火罐留罐5~10分钟,或连续走罐5分钟,隔天1次,用于治疗腹痛、便秘、小便不利。
从中间向外侧刮拭3~5分钟,隔天1次,可用于治疗腹痛、肠鸣、泄泻、大小便不利等。
①配气海、足三里、支沟,治疗便秘。
②配次髎,治疗小便不利。
③配腰阳关、至阳,治疗腰脊强痛。
④配合谷、内关、足三里,治蛔虫性肠绞痛。
⑤配百会、长强,治下元虚损、中气下陷之脱肛。
⑥配阴陵泉,适用于急性腹泻、痢疾、水肿及寒湿腰痛等证。
⑦配天枢、下巨虚,为治便血之要伍。实证针刺用泻法;虚证针刺用补法并灸。
⑧配天枢、下巨虚、中脘,为治大便秘结之良方。热结者佐合谷、曲池,气滞者行间,气血虚弱者佐脾俞、胃俞,阳虚寒秘者灸大肠俞、神阙、气海。
本穴为大肠背俞穴,为大肠经气敷布于腰部之处,具疏通大肠腑气之功,故为治疗大肠经疾病之要穴。有通调大肠之功,治肠鸣泻痢、绕脐切痛、腰痛、腹胀、食不化、大小便难。诸症之关于大肠者,皆可取此以舒之,凡取用大、小肠俞穴,可与足阳明之太乙门互参。
本穴既为大肠之俞,其与大肠定有通感。至如阳明腑证,大肠有燥粪,甚则狂躁神乱,治法取本穴及阳关。以医理揆之,刺阳关者泻督脉也,刺本穴者泻大肠也。若究之病理,大肠热邪所以上升头脑者,应有导致而然也。其或本穴与阳关之间,有微细横络,可以通督上脑也。由此观点,再再揆之,则本经背部诸俞,俱可横通督脉,若采用本经背部俞穴,兼取两俞中间之督脉穴,则疗效或能更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