脊柱退变
脊柱退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脊柱病变,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%。脊柱退变是以髓核脱水、纤维环碎裂、椎间盘高度减低、椎体终板和骨质反应性硬化为特征的一组疾病,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,如椎间盘膨出、椎间盘突出、椎管狭窄或小关节退变等。
一、椎间盘膨出
1.临床概述
普遍性或外周性的椎间盘移位称为膨出,不属于椎间盘突出的范畴,膨出可是对称性的或不对称性的,膨出可以是生理性的,也可反映进展性椎间盘退行性病变,也可是骨质重塑的伴随反应。具有病理意义的椎间盘膨出多为椎间盘退变的一种表现,常后背疼痛、神经根痛、跛行,平躺、膝髋屈曲疼痛减轻。
2.CT表现
颈5-7、腰4-骶1椎间盘最容易发病,椎间盘均匀向周围膨隆,膨隆范围占椎间盘圆周的50%-%,膨出部分短径<3mm。椎间盘外周可见弧形钙化、硬膜囊受压;椎间盘内气体密度影。
3.鉴别诊断
①椎间盘突出:突出于椎体边缘部分<50%,最大径线超过3mm。
②后纵韧带骨化:多见于颈椎,骨化的后纵韧带与椎体后缘间见透亮线。
③对于青少年,椎体二次骨化中心骨化未停止时,可表现为软组织密度,在CT横轴位上软组织密度影可以超过高密度椎体边缘,为正常表现。
二、椎间盘突出
1.临床概述
好发于30-60岁,男性略多见,表现为后背痛、神经根痛。
2.CT表现
①颈5-7、胸6-11、腰4-骶1椎间盘好发,根据移位椎间盘的形态,椎间盘突出又分为突出和脱出。
a.突出:指移位的椎间盘基底部宽于突出椎间盘组织的直径,基于横断面上椎间盘轮廓的二维测量,椎间盘突出可分为局限性(受累范围小于25%)和宽基底(受累范围25%-50%)。
b.脱出:指移位的椎间盘基底部窄于突出椎间盘组织的直径。
②椎间盘水平方向的移位:横轴位观察,移位间盘的位置,可位于椎管中央、旁中央、侧隐窝、神经孔、神经孔外和前。
③椎间盘垂直方向的移位:矢状位观察,移位的间盘可以位于椎弓根水平、椎弓根下水平、椎间盘水平、椎弓根上水平。
三、获得性椎管狭窄
1.临床概述
年龄相关性退行性改变引起的椎管有效容积减小,包括椎间盘、终板、钩椎关节、椎间小关节、*韧带不同程度退变。颈椎椎管狭窄,好发于中老年人,男性多于女性,表现为慢性颈部放射性疼痛、向枕部和上肢发散,上肢麻木,痉挛性疼痛,位置觉和振动觉丧失。腰椎椎管狭窄,好发于中老年人,男女比例相当,表现为慢性下背部疼痛、双侧下肢疼痛、瘫痪,长时间站立症状加重,蹲或坐可减轻症状。
2.CT表现
①颈椎椎管狭窄CT表现:腹侧椎间盘-骨赘复合体突入椎管、背侧韧带肥厚压迫硬膜囊,致颈椎椎管矢状径<13mm,外侧钩椎关节及椎间小关节骨质增生,导致神经孔变窄。
②腰椎椎管狭窄CT表现:椎间盘突出或膨出、椎体骨质增生、*韧带肥厚、椎间小关节退变、椎体滑脱,腰椎椎管呈三叶草状,矢状径<12mm(相对狭窄)、矢状径<10mm(绝对狭窄),椎板间距<16mm,侧隐窝矢状径<3-5mm。
3.椎管狭窄
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,前者包括特发性狭窄、软骨发育不全和石骨症等,后者包括退行性改变、医源性、创伤性及其他原因,如肢端肥大症、Paget病、氟骨症和强直性脊柱炎等。
四、后纵韧带骨化症
1.临床概述
后纵韧带骨化病因不明,可能与感染、自身免疫、创伤有关,本病好发于50-60岁,椎管矢状径<6mm时会产生脊髓症状,>14mm时几乎不会产生症状。
2.CT表现
本病以颈3-5椎体多见,其次是胸4-7椎体,横轴位示椎体后方倒T形、蝴蝶结状骨质密度影,与椎体相贴或有间隙,骨松质与椎体不相通。
3.鉴别诊断
①椎间盘突出钙化:局限于椎间隙水平的钙化团块,外观不呈倒T形。
②血液透析并发颈椎硬膜钙化:透析患者,伴脊髓病或感觉异常,呈曲线状或环状硬膜钙化。
4.韧带骨化症根据不同解剖部位分为
前纵韧带骨化-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、后纵韧带骨化、*韧带骨化。
①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大:右侧较左侧多见,伴轻微的椎间盘退变、小关节病,无小关节、骶髂关节强直。
②*韧带骨化:椎板腹侧的*韧带线状增厚并骨化,多双侧。
五、小关节退行性改变并脊柱不稳
1.临床概述
本病初期表现为椎间小关节滑膜炎,之后关节囊松弛、关节腔内积气、关节软骨破坏和软骨下骨质囊变及硬化,最后关节边缘骨质增生,关节间隙变窄。好发于中老年人,症状为后背疼痛、坐骨神经痛等。
2.CT表现
直接征象,包括椎间小关节面骨质增生、硬化,关节面下囊变,关节间隙变窄、真空征,关节边缘骨赘、关节囊钙化,椎间小关节脱位或半脱位;间接征象,包括侧隐窝、椎间孔、椎管狭窄,椎间盘退行性改变,椎体滑脱。
3.分度
将下位椎体上缘分为4等份,根据椎体相对下位椎体滑移的程度分为Ⅰ-Ⅳ度:Ⅰ度:椎体向前滑动不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的1/4者;Ⅱ度:超过1/4,但不超过2/4者;Ⅲ度:超过2/4,但不超过3/4者;Ⅳ度:超过椎体矢状径的3/4者
六、Schmorl结节
1.临床概述
椎间盘移位可分前、后移位和上、下移位,其中上、下移位,指椎间盘经薄弱的软骨终板疝入椎体,即Schmorl结节。各种原因致椎体终板薄弱,纤维环抗机械力大于终板,致椎间盘疝入椎体,病理上等同于终板骨折,可见纤维软骨组织退行性改变、炎性改变。
2.CT表现
横轴位示椎体内岛状低密度,可有钙化,周围环绕硬化边,矢状位示终板缺损与椎间隙相通,周围硬化边。
3.鉴别诊断
①椎间盘炎:临床上有感染症状和体征,椎间隙相邻两终板均有缺损,椎体周围常有软组织肿胀。
②椎缘骨:椎间盘经软骨终板-骨突交界处斜行疝出所致,常位于椎体前缘上角或下角,横轴位示椎体边缘游离骨块、边缘硬化,矢状位示椎体边缘楔形游离骨。
③治疗后的溶骨性转移瘤:周围可以出现硬化,有原发肿瘤病史和治疗史。
Modic改变
是指椎体终板和周围骨质在MR上的退行性改变,在CT上多表现为Schmorl结节形成。
Modic改变分型:
Ⅰ型:病理基础为骨髓充血水肿或纤维血管的增生,T1WI低信号,T2WI高信号,CT为阴性。
Ⅱ型:病理基础为终板下脂肪沉积,T1WI高信号,T2WI等或高信号,CT为阴性。
Ⅲ型:病理基础为终板及相邻松质骨骨质硬化,T1WI低信号,T2WI低信号,CT为阳性。
医学很有料,选择很重要
靠人不如靠自己▼更多课程推荐:▼戳戳戳!一键直达医学课程社区!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