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骨神经痛怎样治疗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满眼绝望的荒原狼,何尝不是灵魂深处的自我
TUhjnbcbe - 2023/8/2 20:04:00
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好 https://wapyyk.39.net/bj/zhuanke/89ac7.html

是人,皆有七情六欲。人们往往为了一些合乎道义、合法的情,压抑着自己的欲望。毕竟中国人历来只讲传统,不论何种原因,都遵循“仁义礼智信”的法则。

从小学起就开始背诵,诸如“盖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”,以督使自己勤奋努力。

那时,笔记本上扉页上要写一句“有志者事竟成,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;苦心人天不负,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。”仿佛这和鲁迅的“早”字一样可以激励奋进,然而,并没有使自己成为出类拔萃之才。

等到人到中年,体会到《少年闰土》的卑微艰辛,感悟到《孔乙己》最后的一丝体面,才深知,我们都是生活在繁华都市但内心满眼绝望的“荒原狼”。

《荒原狼》(年5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),是德裔作家黑塞的作品。年,时年69岁的黑塞成为诺贝尔获得者。在获奖词中,瑞典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斯·厄斯特林格评价他说:“这种个人危机在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《荒原狼》()中表达得淋漓尽致,这部灵感迸发的小说描述了人性的分裂,故事的主人公脱离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和道德观念,在欲望和理性之间挣扎。在这个怪诞的寓言中,一个无家可归的人,像狼一样被猎杀,又被神经症困扰。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爆炸性作品,也许让人感到危险、不祥,但作者在处理主题时融入了辛辣的幽默和诗意,因此也能令人获得解脱之感。”

这是对《荒原狼》一书的高度概括,也是对黑塞创作艺术的总结。时隔半个多世纪,这段话读来仍很新鲜。我的理解,阅读黑塞的作品,当从这些“导语”开始。

赫尔曼·黑塞(HesseHermann,-),原籍德国,年加入瑞士籍。是伟大的文学家、诗人和评论家。他出生于南德小镇卡尔夫,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,后因神经衰弱而辍学,复学后又在高中读书一年便退学,结束他在学校的正规教育。此后长期隐居瑞士乡间,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。

作品《彷徨少年时》《乡愁》《荒原狼》《流浪者之歌》《玻璃珠游戏》等饮誉文坛。代表作《荒原狼》曾轰动欧美,被托马斯·曼誉为“德国的尤利西斯”。被后人称为“歌德之后德国贡献给人类的另一座丰牌!”

一、荒原狼的时代意义

黑塞创作《荒原狼》时,饱受风湿、坐骨神经痛的折磨,同时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和神经衰弱等精神疾病。

这时,恰好他在失望失意又无奈中放弃了德国籍然而投奔瑞士,不料,情况更加糟糕,他和第二任妻子离了婚。

身体有病、婚姻不顺,生活地打击、精神地刺激,多重受伤的黑塞,于是在痛苦中陷入了文化的反思与精神的寻根,在目睹文化和精神双重堕落的同时,在接受心理治疗期间,突出思考了人性与兽性(即人物性格的二重性),创作了不朽的《荒原狼》。

黑塞大约是在年至年之间接受荣格的学生朗昂的分析性心理治疗。《荒原狼》里也有相关的描述,这充分反映了黑塞“荒原狼”的心理修复历程。

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,“荒原狼”的生活中,是保守,是闷骚,既有积极的入世,也有消极的躲避,混杂着多重角色的“荒原狼”,直到后来赫尔米娜的出现,让他有了精神的寄托。

正能量的赫尔米娜,是救赎的神,是哈里的精神依赖。她的出现,牵引着哈里从逃避开始,慢慢去接触、理解和接受现实的生活(不论是丑的还是美的,是世俗还是其它),让故事变得曲折而耐读,更富有哲学和象征意味。

一个愤世嫉俗郁郁寡欢的神经病,想要和正常人一样,朝着积极地方向发展,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与现实的接轨。

在小说中,魔剧院的故事与莫扎特之间的对白,就是心灵深处的角斗,通过一系列复杂地斗争,达到完美的心理修复——莫扎特引导主人公不要批判和厌恶(与现实中荣格的心理治疗引导类似),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出路。

《荒原狼》是黑塞心理治疗和对人性思考的密码。在这里,作者通过赫尔米娜、魔剧院、莫扎特……等等暗示和隐喻,以《评荒原狼》的手册,顿觉大梦初醒,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“荒原狼”。

应邀参加聚会,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,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,更觉自己孤独;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,获得肉欲欢乐;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,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。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,便狼性大发,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……

毁掉腐朽,建立秩序,用人文主义关怀的视角阐释一切,这就是《荒原狼》最后的表达及其进步意义。

二、精神的寻根

事物并非“非黑即白”。若仅说黑白,就如同黑白阴阳鱼图一样,黑与白它们是合抱的,无法把它拆解开来,因为它们是一体的,一个体两个面,是个整体。

这就是现实中的黑与白,相互依存、共生共长。倘若只见黑或只见白,那就是只看到事物的一半。

比如道德,是众所周知、没有明文规定但却一直存在的潜约束,比如尊老爱幼、真诚待人、诚信做人等等,大家都有这种意识,这就是一种道德。而违背道德的事情不一定违法,而违法犯罪的事情并非一定违背道德,所以,“非黑即白”有些时候并不适用。

再比如,你无法形容一个人是“好人”还是“坏人”。武侠小说中的“侠盗”总是动富济贫,对穷人而言他们是贵人,对富人而言他们又是灾星。所处位置不同,得到的答案都不相同。

在《荒原狼》中你无法评价谁是“好人”。因为个体的成长或个人的觉醒过程,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事情,如果不用另一种更高层次的判断,就无法准确理解和把握角色的演变。

《荒原狼》实际上是自传体小说。首先展现的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清醒察觉,继而是对此状态的回溯考察和对将来的演绎。

本质上,赫尔曼·黑塞对抗的是德国发起的非正义战争,本人在对抗中丧失了地位家庭名誉,成为社会的弃儿。“赫尔曼”成了“荒原狼”的儿时伙伴,“赫尔曼”的女性化身“赫尔米娜”是“荒原狼”的情人。这样的变化,加速了悲剧情节的转化,让所对抗的东西变得更伟大。

哈里(荒原狼)是赫尔曼·黑塞的精神化身,在别人眼里,他是一个安静怪癖的学者——温和病弱苍老——完全无害又可爱的人。而实际上,他是代表着离群索居、无法社交、内心充满邪念的“狼”。

他租房于闹市,靠嗅觉生存,他欣赏闹市里居民楼里的“市民性”。这种市民性和荒原狼共处一室,哈里贪图市民性的气味,却无法融入也不想融入。荒原狼带给了他无边的孤寂和痛苦。与狼相对,人是渴望社交、渴望幸福的。于是就有了和老相识聚餐时心中的“人狼冲突”。

他憎恨这种社交,讨厌为了社交穿上燕尾服,反感教授家里的媚俗气氛和庸俗的“反战”思想……“人狼”战争,狼取得胜利。行走在荒原,承受孤寂,保有尊严;选择人,有可能会受到侮辱,但是那之后你会变得更温驯,更能感受社交的快乐,享受生活的幸福。

这二者是水油属性的对立面、矛盾体,具有天然的不可调和性。怎么办?只能在精神上寻根。《荒原狼》里有两个特别提出并加以阐释的词语——自杀和乡愁。

我理解的乡愁,和众多读者一样,只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,即:异乡人对故乡思念引发的愁绪。

《荒原狼》发表于年,近一个世纪以来,文学的先知、有良心的诗人,都在为人类寻找出路。黑塞独特的经历,战争、离婚、旅居他乡……,乡愁成为他一辈子都在寻找的悲歌。

既然是精神的寻根,是“现代”还是“古典”,是“越超之美”还是“藩篱之美”?当我们远离故乡,挤身都市的时候,内心不也充满荒凉吗?

看着巨变的故乡,重复着每天单一的行程,背负着各种贷款,欠着各种人情,内心虽然有无数个看似可行的归乡计划,但大多往往最后落空。要不,我们也会出现精神的荒芜?

倘若不是如此,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怀旧?观照本心,再看看荒原狼的乡愁不正如此吗?只不过,他比我们早了90多年,而且他是借人性与兽性的剖析,实现对未来之路的探索。

殊途同归,“荒原狼”的精神寻根,其实就是在寻找原始的人性(亦即兽性),他没有说出口的是,能够有除去虚伪矫饰的社交么?或者是在思想和人性上保持自我的人不再被排斥戕害?当然事实远非如此简单。

三、佛魔两面,人性亦然

据说,在世界的某处,有朵花叫“两生花”,这种花样貌很奇特,紫色的叶子,绿色的花茎上衬托着两朵黑色与白色的花,就好像是象征着光与暗,由于是出于一个花茎,感觉上就是一个人有两种人生。

传说当这种花花开的时候,这个世界上就会有一个人的人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,就像是一个人被分成了两半,一半生活在光明处,一半生活在黑暗处。正因如此,两生花的花语是两种分离的人生。

张瑞的《一世安宁》里也曾写道:“花开生两面,人生佛魔间。浮生若骄狂,何以安流年。纵寻全世,若缘相缺,便是陌路。”

回到《荒原狼》,赫尔曼·黑塞笔下的人物,既有人性也有兽性,正如同一念之间的佛与魔。

黑塞社恐,恐怕与他的成长息息相关,身体的病态何来精神的健全?等他在德国文坛有了一席之地,却爆发了战争。这种时代最尖锐最深刻的冲突,让黑塞迷茫、困惑和不解,生活对他为何如此冷血暴力无情?

他迫切需要思考,然而思考并不能改变他的现状。没有办法改变,在《荒原狼手册》之后,他开始做放弃思考沉溺肉欲的尝试。赫尔米娜和哈里甫一见面就对其发号施令并且说“我一眼就知道你需要被命令”。

赫尔米娜集情人、母亲和智者为一身,给哈里打开了新知的大门。她让哈里知道这一切忧虑都是孩子气的,在她专横又温柔的命令下,哈里学着跳舞、听流行乐和最放荡也是最漂亮的女孩睡觉,并试图用“莫扎特”“歌德”来显示自尊……从最有修养最有品味的作家成为荒淫无耻的嫖客,这不是某个人的堕落,而是时代的悲哀。

任何一个时代都允许怀疑,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担当,有这样的执行力,就如同阅读《荒原狼》之后,有些人一脸茫然,有些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而我们每个读者,都必须保持清醒。

在一九四一年《荒原狼》瑞士版后记中,黑塞写道:

“荒原狼的故事写的虽然是疾病和危机,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,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,恰恰相反,它描写的是治疗。”

“荒原狼”的形象,既有人性的高大上、真善美,也有莫扎特和不朽者的崇敬,但当变成兽性时,手撕一切高高在上的崇高和虚假,这其实就是赤裸裸的人性绽放。脱下遮羞布,我们都是丑陋的。

黑塞借荒原狼的身份发出疑问:

“荒原狼看着出殡的队伍,思考:在这个城市、这个世界上,谁死了对我是个损失?这个人住在哪里?”

又自问自答:

“因为我跟你一样,一样孤独……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,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,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。”

这些独白,像不像我们孤独无助、懊悔沮丧、悲哀伤心……之时的心境?当每次撕掉一层假面具之前,当每一个理想破灭之前,你是不是也会感到这种可怕的空虚和平静,感到致命的窒息、寂寞、孤独,如同掉进空荡荒凉的无爱之境?其实,这就是人性之真。

总之,《荒原狼》是一本非常耐读的好书,不只是里面的故事,就是文字也很优美。而对人性的分析,远比本文更经典,值得所有读者仔细揣摩。

几千年前,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柱子上赫然刻着几个大字——“认识你自己”。这句看似寻常的话语,日后成为了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座右铭,希望,这句话对所有的读者都有启发作用。

满眼绝望的荒原狼,何尝透露出的不是灵*深处的自我?人到中年,满眼艰辛,只能且行且珍惜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满眼绝望的荒原狼,何尝不是灵魂深处的自我